人工智能浪潮下,中美科技博弈如何破局?
2025-04-29 04:00:49
  • 0
  • 0
  • 0

李 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

观点摘录:
特朗普2.0势必会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但是中美科技的博弈和竞争,已经成为美国两党的一个共识,它是一个更长线的问题。
我们处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应该怎么去破局和落地,鸿蒙能否成为关键的一点?
鸿蒙要成为标志性的基石更好地带动国内的技术和产业界,需要构筑好多元生态。
要破局,未来不光要靠技术的生态、商业的生态,还需要多元力量生态的参与。

发言内容:

首先表示一下感谢,坦率讲,大家可能看我来自的单位会觉得有点奇怪,我们是一个纯研究的单位,跟吕老师这边相对比较相近一些,我们是国家高端智库,主要基于国政和国际关系背景去研究战略和政策问题,就是前面各位专家老师谈到的地缘政治这一块,所以我们更多是从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的角度去看科技战或者科技竞争。

今天我是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来的,因为这个题目我非常感兴趣。首先,特朗普2.0,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热词,特朗普他的举动非常多,不仅把美国搅得天翻地覆,全世界也跟着他的节奏和脉搏一直在走,像一开始就有专家老师在谈当前的关税战。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其实对于中美的科技竞争或者是未来咱们的产业破局问题来说,其实它不光是一个特朗普2.0的问题,特朗普2.0势必会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但是中美科技的博弈和竞争,其实已经成为美国两党的一个共识,它是一个更长线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前两天,应该是14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白宫科技政策的主管,他参加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在美国科技界产业界非常有名,叫“无尽前沿”,是技术界、产业界、政策界包括学界轮流主办的一个活动,探讨的是什么?就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美国如何来确保他们的科技主导权,尤其是遏制中国。他在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发表的讲话里头,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点是,可以看到美国同样是非常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觉醒,他认为二战之后美国在科技界为世界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但是在反思全球化以后,他们觉得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是这样的一个反思和觉醒。而且,同时他们再一次意识到了中国的实力不容低估,可能在过去的一些年他们犯了一些战略上的错误,整体是这样的一个反思的浪潮,而且坚定的认为以后在科技领域肯定是美国优先。在美国优先的同时,对于中国他们要坚定的严格的执行出口管制,外加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对手,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客户。

记得3月份看到了一份美国智库的报告,讲中美科技领导力之争,它那个题目也很有意思,说这是目前在地球上上演的一个最伟大剧目,大家都等着看吧。

我想给大家表达的核心是,它的重要性不是一个特朗普2.0的问题,而是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面对这样一个形势,尤其在科技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现在还只是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新的技术和应用在不断地涌现,在这个不确定的发展初期阶段里,我们都在想面临这样的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去破局和落地?之前也有很多专家说,可能我们泛泛地谈战略、政策、措施,其实意义不大,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很有可能是重要的工程破局,或者重点案例破局。像刚才一位老师在分享的时候就提到,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科技,其实坦率地讲,我们不仅不了解我们的科技,美国也不了解他们的科技,然后我们也不了解美国的科技,我为什么这么提?就像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大家都非常关注,但是在复盘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和政策跟进、科技前沿跟进的时候,很早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问题,我现在都记得我们上的第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是在2014年,当时国外已经在开始热炒,说人工智能新一轮的奇点可能会出现。这个我就不班门弄斧,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历史上经历了几轮的浪潮,但是受制于算法、算力、算料等技术瓶颈,它都没有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当时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因为那时候算法、算力、算料等技术出现了一些突破,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可能会到来,但是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谁也没有料到。所以我们说这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就像我们没有料到是Open AI的技术路线,当时我们跟的是所谓的美国国家队,跟Google、跟微软,但是没有想到是Open AI,就像这一回的DeepSeek出圈一样,大家谁也没想到,但是就因为它的出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家对于中美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判断。

所以,我想表达的核心是,在充满了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的破局点到底在哪里?或者有哪些典型的事件或者典型的案例能带领,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技术领域,尤其在应用产业领域,很多时候一旦有所突破,是可以以点带面的,是有示范效应、外溢效应的,很有可能就给我们带来一些破局性的影响。所以,我十分关注鸿蒙它到底走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或者它未来的版图考虑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特别的关键和重要,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聚焦。正是基于这样情况,我今天真的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想来听听各位战斗在技术和市场一线,包括一些真的在做这些事情的专家的看法,了解一下实际情况。

听下来以后,我觉得自己受到的启发很多,简要地觉得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生态,我也想呼应一下,这个生态是多元的,我们可能要考虑的不光是技术的生态,市场的生态,全球的生态,就像刚才有专家提得非常好,鸿蒙它不是平替,我更想说鸿蒙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标志性,它不光是华为打造的体系,我希望它是一个标志性的旗舰类的,以它为基石更好地能够带动咱们国内的技术和产业界。因为从搞研究的角度来说,生态一定是越多元越好,越丰富越好。这点我也是呼应前面一些专家学者的表达,我是非常非常的赞同。如果我们自己的这种多元生态不起来的话,想靠一家之力要达到一个全球生态的抗衡,从因然的角度是不应该这样的。

第二点,如果要破局落地,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探讨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具象,我们肯定是一个多逻辑或者是叫多元力的一个破局。前面也有专家提到了,基于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和科技背景,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和应用,包括产业的重塑也好或者是突破也好,它很有可能跟以前不同,不再是仅靠历史上纯技术的逻辑、纯商业的逻辑和纯市场的逻辑就能够搞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需要一些地缘政治的逻辑。所以,不管是方老师还是吕老师,我觉得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也是呼应一下,咱们这样的讨论和平台以后可以纳入更多搞政治和搞政策的,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和碰撞非常好。因为前面我也提到了,各位专家提到了一个很好的破局之路,就是我们到欧洲去、到“一带一路”国家去,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然这是另外的一个事,这也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商业就能搞定的事情。

要破局,未来的生态不光是技术的生态、商业的生态,其实还有我们多元力量的生态,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交流和碰撞。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